媒體報導
溫差大 自律神經失調 增7成
2015-11-25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51125/36917160

報導╱張雅淳 攝影╱楊明龍   部分圖片╱陳嬿伊醫師提供



現代人壓力大,加上生活節奏緊湊,許多人常感到胸悶、心悸、耳鳴,但找不出病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壓力、氣溫變化等都是誘發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如最近溫差大,門診就發現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增6~7成。現在治療自律神經除心理諮商、藥物外,還可以搭配檢測儀追蹤,依機器種類不同需自費1000元左右不等,可透過檢測結果知道治療方向是否正確、有效,更加客觀。

陳嬿伊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包含交感、副交感神經,主要調節血液循環、呼吸、消化、排泄、免疫、代謝及內分泌等系統,幾乎和全身器官相關,所以若是自律神經失調,表現出來的症狀也很多樣化,包括頭痛、頭暈、胸悶、手抖、腸胃不適等,若有類似症狀且始終找不出原因,就要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長期處在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下,除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因自律神經和血管息息相關,所以若置之不理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先了解】引發原因多
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壓力、氣候變化、內分泌失調等都有可能會引發不適症狀。而天生體質也有可能影響,例如過敏體質的人就比較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尤其腸胃道的過敏表現會更加明顯,因為腸胃道的神經叢和自律神經互相連結,所以患者只要一感受到壓力等,就容易會有拉肚子的情形。 



檢測儀追蹤
過去醫師要評斷治療效果,或患者想知道狀況都只能依靠主觀感受,現在則能以自律神經檢測儀知道結果,自律神經檢測儀主要分兩大類,一是透過心電圖貼片了解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狀況,結果較精準,但檢測需黏貼片較麻煩;另一種檢測儀是夾手指感應器測量血管彈性,估算自律神經活動狀況,因各人血管彈性不同易有誤差,但只要夾手指就能檢測較方便,兩者皆每次自費約1000元。 



【這樣做】應完成療程
自律神經失調非常容易復發,主要是因為很多患者沒有好好完成醫師安排的療程,療程期間會透過心理諮商、服用藥物、檢測儀追蹤同時並進,以中等程度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來說,大約半年可以完成療程恢復健康,而檢測儀雖需自費,但並非每次都需要使用,而是醫師會依患者病況來決定。 



作息宜規律
除了完成療程之外,若要自律神經保持穩定,也要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若無法做到早睡早起,最好就寢與起床的時間也要維持固定,例如習慣凌晨2~3點睡覺、早上11點多起床,就盡量一直維持這樣的生理時鐘,不要一會兒早睡早起、一會兒又晚睡晚起,這樣自律神經容易不穩定。 

身心科醫師 陳嬿伊

【醫師說】宜有醫師解說
自律神經檢測儀的使用成趨勢,但各家醫院使用狀況不盡相同,有些會搭配抽血檢驗是否缺少微量元素,有些檢查僅有報告沒有醫師解說,患者會不了解檢查內容,建議選有醫師解說的醫療院所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