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失眠的解決

分析失眠原因的時候,一直圍繞著失眠造成的焦慮和恐慌展開的,很多人說不害怕失眠就夠了呀,問題不就解決了嗎?確實如果能做到不那麼擔心失眠的話,睡眠也就慢慢恢復了。但是不擔心失眠,只是結果,而不是手段,怎麼解釋呢?也就是走出失眠,核心的一步就是認識到失眠並不會對自己造成太大的影響,睡眠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恢復的。但這一步需要大量努力才能做到的,不是自己想不擔心就不擔心了的。

大腦是模塊化運作的,每個模塊都負責一定的功能,並沒有一個中央控制模塊在主導我們的所思所為。意識對於每個模塊的控制程度不一樣,我們可以說意識對於模塊的控制程度反映了模塊的封裝程度,封裝程度越高的模塊,意識越難以控制。比如負責調節體溫的以下丘腦為主的模塊的封裝程度是非常高的,我們意識無法控制自己體溫上升還是下降。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的封裝程度要低些,我們只能非常有限的控制。負責計劃,分析,判斷的以前額葉為主的模塊封裝程度非常低,我們幾乎可以完全控制和改變。其實一般涉及到核心功能的模塊封裝程度比較高,意識難以去改變它們。其實道理很簡單,越是核心的功能,越不允許出錯,人的意識很容易犯錯,所以意識無法去控制一些核心的功能。倒是一些稍微可以控制的模塊,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大多數神經症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以前額葉為主的模塊通過看有關睡眠的文章,然後根據文章裡面的觀點分析判斷覺得不能過於害怕失眠,這個模塊的認知很容易就改變了。但是,邊緣情緒系統封裝程度要高些,關於失眠的情緒反應很難改變,我們只能通過有限的方法並且經歷長的時間去改變,而不能直接通過分析判斷去改變情緒反應。重構認知的難度就在這裡,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封裝程度低的模塊很容易改變,而封裝程度高的模塊很難改變。例如沒有蹦極之前,看到人從高空跳下,非常的恐怖,隨後通過蹦極的了解,認真分析了數據,判斷出來蹦極其實很安全的。但是大腦裡面總有個聲音說很危險,並不認同這些數據,擔心萬一出事怎麼辦,於是站在蹦極的台上瑟瑟發抖。只要硬著頭皮蹦極了幾次,每次都很安全,之後也不會那麼害怕了。這時兩個模塊就達到了認知的統一,這才算認知重構完成。

不同的模塊封裝程度不一樣,其實這是很合理的策略,即可以保證靈活性,也可以保證穩定性。就像一個議會裡面,如果每個議員都是改革派,這個議會不會穩定,政策朝令夕改。如果都是頑固派,這個議會也會逐漸消亡,適應不了新的環境。所以議會裡面最好既有改革派,也有頑固派,改革派提出新政策,但是必須根據頑固派的規則去說服他們才能通過。這樣就保證了人的認知不僅穩定而且也可以改變的特性。

那麼情緒系統我們要怎樣去改變呢?根據情緒ABC理論認為應激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B。即人出現的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結果(非正常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不是由於某一應激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對結果的不正確評價造成的。對於失眠產生的焦慮感,也並不是失眠直接導致的(失眠是完全正常的現象),而是對失眠的錯誤認知以及後果的誇大。所以我們得正確認識失眠以及重新評價造成的後果。也就是說,我們的結果不是永遠不失眠了,而是下次失眠的時候,可以比較坦然的面對就行了。